收藏本站   |  English 
 
   
  企业文化
  Enter Jilinsengong
 
    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吉森文苑 >文学作品 >散文作品


闲话重阳
【2018-10-24】       点击: 5234次        来源:临江林业局         作者:王一棋

  日子长了脚似的,年头跑到年尾不过一个倏然。秋风萧瑟再起,人间又是重阳。

  小时候对于重阳节的印象,可能更多地来自于王维那首耳熟能详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彼时年少,虽不知因何登高,佩戴茱萸有何寓意,却仍能从诗句行间感受到诗人离家在外茕茕孑立的凄苦和对亲人团圆的渴盼。这样的印象先入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心中的重阳节始终蒙着一层伤感萧条的底色。

  后来读书时,发现前人诗词中经常能看到“重阳”的身影。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中“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借“重阳”感怀悲秋者不少,乐观潇洒者也大有人在。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派丰收的喜悦和田园闲适;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是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道出自己年华虽老,胸中仍有少年情趣的从容;杜牧作《九日齐山登高》劝慰失意友人抛却烦恼、乐享当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更有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采桑子.重阳》一扫秋日萧瑟衰颓之气,传达出昂扬振奋的革命豪情。“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于是我开始领悟,同样佳节,不同怀想,诗词意蕴不独在景,在于诗人迥异的性格和心境。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远古时期,古人择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作为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先的吉日,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自汉代起,民间逐渐形成重阳日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和登高祈福的浪漫习俗。唐代时,重阳被定为民间的正式节日并沿袭至今,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现在演绎为登高望远、健身强体等活动。但追根溯源,重阳登高最初是为了避祸,起源与汉代汝南人桓景有关。相传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避祸。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登高而安然无恙。于是九九登高避祸、插茱萸辟邪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赏菊及饮菊花酒的习俗则起源于晋朝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爱菊,以隐居出名,人们就把菊称为“花中隐士”,视为隐逸高雅的化身,也与深秋里的重阳节联系到一起,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不仅切合深秋时令,也为重阳节添了一抹诗酒风流的人文风采。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起,国家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也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明朗舒适的秋光里,老人们登山赏景、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子女们也可趁此佳节感念亲恩,赠礼陪伴,用合适的方式为家中老人送上温暖与祝福。

  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中秋望月,重阳佩茱萸……每个节日都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不论清冷孤寂还是旷达昂扬,每份意象都是时人寄情于重阳佳节的专属表达。四季轮转,时光飞逝,既然青春留不住,何不怜取眼前人。惜时惜福,享受当下,这也是重阳节带给今人的启示吧!

  一年最好,便是重阳。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何不呼朋引伴,扶老携幼,纵情山野享受大好秋光?

上一条: 大山深处 (点击:5404次)
下一条: 夏日观荷 (点击:5453次)
 
你是第93875626位浏览者
   集团网站群  |  其他链接  |  网站统计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4 jlsgj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31-88916565/88480448